近期股市会崩盘吗?答案是否定的

摘要

只要在股市,就会有面临崩盘的危机。几乎每次股市崩盘都伴随着经济衰退,又有什么原因会带来经济衰退,进而造成股市崩盘呢?为什么说现在的股市短期内不会崩盘?

股票市场还会迎来一次崩盘吗?当然会的。当一次崩盘结束,那就永远会有下一次。但是两次崩盘期间的上涨时常如果足够长的话,就可以抹去崩盘带来的伤痛。目前这个上涨期已经维持了七年之久,带领着市场一次次创下新高。不过自去年五月见顶以来,股票市场走的举步维艰,甚至在今年早些时候还创下了两位数的跌幅。空头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市场是否马上还会迎来那个“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崩盘。

股市崩盘现象

答案是:可能并不是。股市崩盘一般伴随着经济衰退,但是从目前来看,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因此,下一次崩盘可能还需要等待更长的一段时间。事实上,如果经济增长可以从略显呆滞的2015年开始加速,那么牛市很可能就会归来,虽然可能是一次不温不火的,只有单位数增长的牛市。

 

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信号是GDP萎缩,后者并不一定会连续几个季度发生。经济衰退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要留给非盈利私人机构:国家经济调查局(NBER)的商业周期时间委员会的经济学家来决定。从1981年开始,NBER官方认定的经济衰退只出现过四次,在上图中由黄色区域显示。

 

但是市场崩盘(crash)这个概念并没有官方的定义,它究竟是什么呢?一开始,我们认为是市场至少下跌20%所带来的熊市。但是是否熊市一定就是崩盘?当这个熊市时长不足12个月的时候,我们认为不是。

 

举个例子,标普500在2011年八月底到当年十月初这段时间暴跌20%。但是之后的一个月,市场马上反弹,指数在2012年一月就创下了新高。对于那些至少持有12个月的指数投资者,他们可能会有一些单位数的损失,但是绝对到不了20%。

 

因此,当我们说股市崩盘的时候,要求至少看到一些持续性是非常合理的条件。从时长来看,至少应该持续12个月。所以,我们将股市崩盘定义为标普500在至少12个月的时间轴中下跌超过20%的情况。

股市崩盘现象

在这个定义之下,那么市场在过去35年期间就只有过一次并没有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崩盘:从1987年八月到1988年八月,标普500下跌超过20%。在数学上,这次崩盘要是没有美国股市上最大的单日跌幅根本不会出现: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天,当时市场在一个交易日内跌掉了20%。再上一次市场在单日行情中出现崩盘就要追溯到58年前了,也就是大萧条期间1929年的十月。

股市崩盘现象

如果“一日崩盘”每58年发生一次的话,那么从1987年算起,下一次要等到2045年了。因此,如果我们抛去黑色星期一这种异常值,那么在过去36年间就只发生过3次崩盘,加上一次几近崩盘。这四次都伴随着四次经济衰退。

 

正如我们在第一张图看到的,所有这四次衰退都是从股市下跌开始,之后一旦经济衰退开始,股市就出现了我们定义的崩盘。

 

图中第一次衰退出现在1981-82年,第二次是1990-91年,当时股市只是几近崩盘:标普在12个月下跌了17%。之所以1989-90年算不上股市崩盘,是因为当时市场的估值还算是适中:标普12个月的远期市盈率(采用运营利润)还有14.1倍。

 

到了2000年三月,市盈率已经攀升到了27.8倍,这就让我们断定从2000-01年的那次伴随经济衰退的下跌是一次崩盘。可能有人会说这主要是911恐怖袭击造成的影响,但是截止2001年三月,市场已经在12个月的周期下跌超过20%,911带来的下跌只有这个幅度的一半。

 

即使在2001年衰退结束后,经济恢复也十分缓慢。直到2003年上半年GDP开始加速上涨之前,市场都没有出现像样的反弹。

股市崩盘现象

2008-09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造成了至今为止最大的市场崩盘,这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最大一次经济衰退。但是我们现在和2007年七月——那个一切开始崩塌的月份——之间仍然存在区别,这意味着市场崩盘并不会发生。

 

让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现在值得担心:美联储带来的超低利率货币政策滋生了金融系统过剩的土壤,当金融市场过剩被强行修正时,一般就会带来经济衰退。但是截至目前为止,美联储和美国经济还算是幸运。即使美国本土经济有过剩,也还没有达到危险信号的程度。

 

在股票市场中,现在的市盈率(采用运营利润)的确比2007年七月还要高,当时只有16.3倍,现在已经达到了20.3倍。然而,沃顿商学院的金融教授Jeremy SieGEl指出,07年的市盈率之所以看起来那么低是因为它反映出的是金融板块中那些虚假盈利的消失。同时,Siegel也指出,如今的市盈率看起来那么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低能源价格能源板块的盈利不足,但是这又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动力。

 

一个更直接衡量股票市场目前估值水平的方式,就是比较WisdomTree Dividend Index的回报率在目前和2007年的水平,这个指数涵盖了超过1400家发放现金红利的美国公司。

 

在2007年七月,指数的回报率是2.9%,当时30年美国国债回报率为5.1%。考虑到今天30年国债的回报率已经跌到了2.6%,你可能会以为投资者将会加大股票仓位,将红利指数的回报率送到2.6%的下方。然而恰恰相反,现在这一指数是3.2%,这证明了如今的股票市场估值比当时还是要保守得多。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房屋市场价格的崩盘是2008-09年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房屋价格一直在上涨,但是目前的房价仍然低于07年水平。截至四月,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新的物价数据,库存房售价的中间价为23.25万美元。而2007年的水平算上通胀率以后是今天的26.356万美元。

 

原油价格同样也和经济衰退息息相关;目前我们可见的所有衰退都是伴随着油价飙升而来的。在2007年七月,原油价格按照今天的货币计算为85美元/桶,并且处于一个陡峭的上升趋势。而今天,油价是49-50美元,刚刚从数年低点中反弹出来。

股市崩盘现象

另外一个衰退即将到来的信号,是回报率曲线持平或是反转。当然,一般来说,短期利率会低于长期利率。但是,根据纽约联邦银行员工统计的数据,当短期借贷的花销和放长期贷款的盈利一样多的时候,就会”减少凈利率差,让发放短款的收益下降,道指信贷市场攻击方进一步扩大。”

 

目前,回报率曲线相对正常,10年和3个月之间的回报率差是正154个点,也就是1.54%。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危险来自国外。如果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开始收缩,同时日本和欧元区继续萎靡怎么办?美国一月份出口数据相较2014年第四季度最高的时候已经下跌了1.3%,肯定还会在上述情况中遭受打击。但是,从近几十年的衰退记录来看,并没有一次是从国外经济反转带到美国的。正如自由市场的主席Michael Lewis所说:”美国经济打一个喷嚏会让全世界得上流感,但是反之并不亦然。”

 

非经济学上的意外事件太不寻常了,因此我们无法从过去几十年中分析得出答案。打个例子,如果唐纳德川普最终在十一月入驻白宫,那么市场肯定会迎接很多不确定性,或许是一次严重的抛售。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川普当选总统就会触动那个经济衰退的按钮,从而导致市场的崩盘,一切都需要看到时候的政策。

 

肯定会有人对上面这个问题持反对意见。但是即使是1930年臭名昭着的Smoot-Hawley关税法也不是当时大萧条的诱因,虽然的确让事态变得更加糟糕。如果川普当选总统并且真的推行了减税政策,那么这就意味着未来长期的债务违约会爆炸性增长,虽然短期对于股票市场来说这可能会是一个上涨驱动力。

 

如果经济衰退并不会发生,那么股市崩盘也就不会,所以股票市场未来的展望是什么?首先,熊市最强的一轮可能已经结束。然而,因为经济增长还在继续,所以股票市场可能还会延续单位数的涨幅。在2015年,第四季度GDP同比温和增长2%,较之2014的2.5%有所下降,主要的原因是真实消费者花销的部分减缓。并不令人惊讶的是,标普500从2015年下半年至今的12个月走势是持平到负。

 

但是四月强劲的零售数据报告让零售业的增长重新起航了,加上够好的劳动力市场报告,薪资水平也在平稳上升。同时还有库存房屋销售稳步上升,以及四月的新屋销售数据出现了突破性增长。新屋销售是房地产行业最重要的数据,是作为地产投资项目算在GDP当中的。这一板块的复苏同样在拉动消费市场,对于地毯、家居和装饰物的购买是搬进新家时大多数房主会做的。在这些有力的基本面支持下,2016年的GDP增长应该会加速到2.5%。

股市崩盘现象

这对于股票市场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巴伦周刊》通过调查发现,在过去20年,有35个季度的真实GDP是完成了同比增长的。在GDP同比增长时,12个月的标普500回报率都是正的。

 

人生一辈子无法避免的几件事:死亡、税收,和市场崩盘。死亡可以通过现代医学的发展来尽量避免,交税可以拖延,同样股票市场的崩盘可以通过经济的扩张来拖延。虽然迟早这些事情都会追上我们,但是对于股市崩盘这件事,投资者至少可以提前计算它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如果股市估值看起来太高;如果通胀率调整后的房价大大高于之前的峰值;如果回报率曲线持平或者反转;如果油价突然蹿升到三位数上方——那么投资者就可能必须采取防御性策略了。但是从目前来看,牛市还未结束的可能性仍然更高一些。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