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正是中国股市牛市高峰,然而今年市场却还在熊市中徘徊不进。何时才能再迎牛市?股民都在翘首以待。然而六月即将迎来的理论减持洪峰又为股市增添一分隐忧。
去年的今天,A股触及最高点,5178.19。然后,自此陨落至今。
2015年6月初,媒体上的标题是《股市火爆上海股民人均赚15万你被平均了吗?》,而现在,媒体上的标题是:《5178周年祭:股民人均亏损50万痴等下一轮牛市》。
是的,牛市高峰时才吃了一顿肉,到现在难言熊市探底,都已经挨了超过三顿打了。
今天最大的好消息来源于人民日报,首先是《我国预计从2024年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阶段》,其次是《中国已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
长牛在望。
而外媒节前讨论到印度一个现象,印度80、90后工作时长已超过了中国,全球居首。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万宝盛华集团(ManpowerGroup)对全球25个国家的19,000名千禧世代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印度员工每周工作时间最长,达到52个小时。墨西哥和中国员工并列第二,工作时长为48个小时。相比之下,美国人每周工作45个小时,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只工作41个小时。
千禧世代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被用来指代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年轻人。这个群体已经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预计到2020年,千禧世代在全球劳动年龄人口的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
鉴于千禧世代对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贡献度,上述调查结果耐人寻味:一贯被认为懒散的印度人怎么就成世界上工作最勤奋的人了?
《华尔街日报》还提醒:力主改革的亲商政治家莫迪在两年前成功当选印度总理,这也代表了印度人渴望发展经济、杜绝腐败的心声。莫迪当政后,推出了吸引外资、改革计划委员会、对初创企业减税等一系列改革计划,印度经济有望更加自由开放,印度人的工作积极性也将相应提高。至于莫迪本人,据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月与之会晤时的了解,他一天只睡三个小时,这让睡五个小时的奥巴马表示自愧不如。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印度人总能在科技公司中步步升迁至最高层?执掌知名科技公司的印度裔CEO名单实在太长:谷歌新任CEO桑达尔?皮查伊、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闪迪CEO桑杰.梅赫罗特拉,诺基亚CEO拉吉夫.苏里,Adobe公司CEO桑塔努.纳雷恩,Globalfoundries公司CEO桑杰.贾……
《华尔街日报》由此分析,有一种观点认为,印度精英人才多不代表普通人不懒惰,印度社会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但试问哪个精英获得成功靠的不是勤奋和努力?精英又何尝不是从千万奋斗者中脱颖而出的?关于工作时长的这份调查结果恰恰说明,印度精英人才的大量涌现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印度人整体实力提升的写照。
今年至今,印度股市的表现比广受关注的中国股市的表现更胜一筹。2016年孟买敏感指数涨了约3%,而中国上证综合指数却下跌了约17%。
希望中国股市今年追上印度。
开篇说了长牛在望和美好祝福,现在回到现实,谈谈6月A股新隐忧:产业资本加速减持。
端午节前,“次新股”的火热换手让市场短线投机气氛如火如荼。
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第一创业成为“次新股”爆炒的最佳案例。第一创业去年净利润不到招商的十分之一,不到光大的六分之一。但一创当天就是逼近招商,超越光大,一样市值突破900亿。
后续持续性存疑。
按中金的统计,从历史情况来看,大股东及高管相对大幅的减持,一般对应着股市阶段性高点,而大股东及高管的减持规模的缩小甚至净增持则对应的股市阶段性的底部(见下图)。
但是最近,A股大股东和高管(公司内部人)的净减持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六月份以后,随着市场情绪短期恢复,公司内部人减持的速度相比5月份明显加速。
中金统计显示,截止6月12日,大股东和高管本月累积净减持已经达到110亿左右(平均每周55亿,五月全月净减持148亿)(本月截止目前只有6个交易日),其中来自中小创的净减持占了大部分比例。今年以来,高管与大股东的净减持应该受到了证监会关于减持的新规定(今年年初发布,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三个月累计减持不超过1%)的限制,使得今年上半年的减持规模与之前并不直接可比,但即使在这样的限制条件下,净减持的规模也没有明显少于历史的平均(自05年以来大股东与高管净减持规模周平均在12亿左右),说明在目前的市场状态下公司内部人包括高管及大股东减持意愿依然强烈。
在目前存量博弈的行情格局之下,上市公司股东及高管的减持行为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抽走了场内的大量资金,也削弱了场外增量资金的入场意愿,使得市场向上的空间受到极大的压制。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票及其变动管理规则》要求,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定期报告公告前三十日内及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十日内被禁止交易股票。
沪深交易所也同时规定,公司年度报告前三十日内,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十日内,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买卖上市公司股份。
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与2016年一季报集中于4月份短短20个交易日披露,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管的减持行为在这段时间内将受到窗口期的限制,而4月30日以后将不再受此约束。
同时,证监会在2016年1月发布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规定要求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
即,如果有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大股东已经在1月减持了不超过1%的股份,那么其在下一轮的三个月内(4-6月)才能在二级市场完成第二批次的减持。
在上述双重约束之下,4月份成为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减持的低谷期,而4月30日窗口期一过,减持潮就如堰塞湖决口般的倾泻而下。
而6月,将迎来上半年的理论减持洪峰——2473亿。
附上截止6月8日,最近1个月公告减持的公司和减持数量汇总。计127家,平均每个交易日约公布6家。
理论减持洪峰有成实际行动之势。
按和机构私下讨论开的玩笑,我要是股东,我也减。一定要抢在前头减,不然市场若弱势,舆论关注,无形的手或许会再伸出来。
早减早受益,晚减堵门口。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