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巴菲特投资杠杆 明晰投资”角度定位“

摘要

通过保险公司,走一条既能用杠杆又能长期投资的路,这是巴菲特投资的秘诀所在。分析巴菲特投资杠杆秘诀,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市场上的”角度定位“。

今天在中国,如果控制了一家保险公司,就有了在投资市场上纵横捭阖的资格。这些市场上新来的“野蛮人”,以高成本保单的销售收入为基础,撬动多层杠杆,激进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一再举牌,不惜发动敌意收购——这一系列操作模式已不鲜见,在近日宝能系争夺万科控股权一役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巴菲特做得,我就做不得?

的确,尽管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名义负债率极低,但巴菲特是用杠杆的。

近年对巴菲特投资业绩的研究显示,巴菲特的投资秘诀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投资于估值便宜的蓝筹股。

第二,长期投资。

第三,用杠杆。

这套策略可以用来解释巴菲特几乎全部的超额表现。《巴菲特的阿尔法》作者估计,巴菲特大约用了1.6倍的杠杆。

问题在于,这个秘诀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不能共存的。用了杠杆,你就很难长期投资,波动一大,杠杆就会要了你的命。

所以,巴菲特真正的秘密,是找到了一条既能用杠杆又能做长期投资的路。

这条路通过保险公司。

伯克希尔哈撒维旗下拥有多家财险、车险和再保险公司,先收保费,将来再作赔付,等于是向投保人融资。

用保险公司来加杠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激进开疆拓士的新玩家们,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与巴菲特的相似之处,也到此为止。

其实,巴菲特用保险公司加杠杆这件事,从来不是秘密。在2010年度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又一次重述了其基本逻辑:

——“保险公司先收后付,使得我们持有大量的浮存金;浮存金理论上最终要支付给投保人,但在这期间可以用于投资。”

——“如果保费收入高于承保成本,那么,在投资收益之外,我们还获得承保利润,等于是免费,甚至是人家付费,让我们运用这笔浮存金。”

但是,不要想得太美。

对保费的激烈竞争,使得全行业处于承保亏损状态同,这一亏损实际上是保险业为获得浮存金运用权而付出的成本,看起来不算太高,但在出现灾难时,一年的承保亏损足以吃掉多年的浮存金投资收益。
巴菲特秘诀中的秘诀在于,始终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浮存金。从1967年到2010年,伯克希尔哈撒维旗下公司管理的浮存金总额从6700万美元增至620亿美元,在近七年中全部获得承保利润。这意味着巴菲特运用620亿美元浮存金,几乎没有成本。

全行业承保亏损而巴菲特承保有利润。凭什么?

巴菲特多年前就作出决断,旗下保险公司拼成本控制不拼保费规模。宁可规模上不去,也要追求承保利润,至少要把承保亏损压到最低。在保险业务的规模与利润之间,巴菲特要后者。他相信,只有保险业务本身可长期持续,才能够利用其带来的杠杆作长期投资,而这是他投资秘诀的最核心的要害。

几十年下来,巴菲特达到了这个目标。伯克希尔哈撒维旗下保险公司管理的浮存金长期平均成本约2.2%,比同期美国国债发债成本还要低3个百分点。

既有业内最低的资金成本,还能保持适度的保费规模增长,之所以做得到,巴菲特说,感谢优秀的管理团队。

巴菲特能放杠杆做长期投资,还能持续扩大保费规模,归根到底,是因为作为其投资链条的基石,他的保险公司的业务,长期来看,绩效做到了业内翘楚。

与巴菲特相比,新玩家宝能们处处都不一样。

第一,为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不惜付出远高于同业的实际成本。巴菲特不会这样做。

第二,以保费为起点,连环撬动杠杆,层层加码,最终的真实杠杆率高得惊人。巴菲特不会这样做。

第三,在公开市场上发动恶意收购。巴菲特不会这样做。

巴菲特不做,并不一定就不能做。只是投资者要明白,两者同是用保险公司放杠杆,风险大小相去完全不可以道理计。

巴菲特放杠杆,但是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最高潮时,除了美联储,巴菲特拥有可与最后贷款人比拟的超级地位,只手向高盛注入百亿美元,向市场提供关键的流动性和信心支持。

中国玩家们也用保险公司放杠杆,想想看,如果危机来临,他们是会站到最后还是会第一个倒下?

同样是放杠杆,一个稳如泰山,一个危如累卵,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巴菲特保险公司杠杆

 

投资思考:明晰自己在市场上的“角度定位”

我一向将股票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投资者。即真正的视买入股票为股权者,这部分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是从股东角度出发的,甚至还要站在董事长的高度去分析企业。一类是交易者。就是这部分人虽然也说自己是“投资者”,其实骨子里还是将股票当作交易的筹码,无论他们是依据K线,或依据趋势,或依据其它理论或技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想获得其间的差价收益的。

毛主席在其《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开篇就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套用一下这句话:是做一个投资者,还是做一个交易者,这是我们进入股市的首要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首要问题呢?因为,据我观察,许多在股市征战多年的人,其实如果你问他,自己究竟是个投资者,还是个交易者呢,怕他们还是不太清楚的,甚至有的参与者甚至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

投资者与交易者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其实是最根本的,这个“根本点”就体现在股市上你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窃以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在开始将资金扔进股市之时,是必须要从脑袋中搞明白的,不然,今天以为自己是搞投资,结果可能又明天变成交易;明天本想着是去交易,结果最后竟拖成了“投资”,甚至两头摇摆不动,立场不坚,时时造成一种“人格分裂”的现象!

为什么有些投资者长时间在股市里吃败仗,或者收益总是不理想呢?或许根子就出在这里。

投资者看问题的关注点是在哪里呢?当然,他们根本的关注点在于企业商业模式本身,着眼于企业管理层的战斗力如何。正所谓关注比赛场,而不是天天盯着记分牌。

交易者看问题的关注点在哪里呢?当然,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记分牌(尽管他们也使劲研究基本面,甚至深挖三尺,对有些数据的研究、掌握、预判比董事长、总经理还要“清楚”,但不过是为其交易找点“理论根据”而已),甚至不仅要天天盯着看,而且还时不时感觉着“时间太紧张”,这正如有的网友在帖子后面匆匆留下的那句话一样:“不再多说了,时间太紧张”!

投资者是不是就永远地傻傻地当投资者,而不当交易者呢?

当然不是,因为买入的终极目的仍然是在于卖出,最终还是要做这笔股权“交易”的(想藏之名山,留给后代子孙的除外)。但是作为投资者,在买入之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不同的,即他们是真心的从当股东出发的,是立足于与企业共赢、共增长的。然而,正像天有不测风云一样,股市上的风云可比自然的天气要变化快多了,突然有一天,市场先生非要报给这些投资者们一个极端极端的“天价”,当然,投资者也不是傻瓜,进行“笑纳”便是了。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投资者还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下,从内心里是立足于与企业内在价值共增长的。

正是由于角色定位于投资者,所谓的持有期限问题、买入卖出问题、短期的股价波动问题等等,其实便不是问题了,当然,他们也完全可以不必要像交易者那样天天感觉“时间太紧张”!

做投资者就显得有些“高大上”,做交易者就显得有些“卑微”吗?当然也不是。股市熙熙,皆为利来;股市攘攘,皆为利往。大家的功利目的是一样一样的。然而正像投资大师们所说的,做市场上的交易者总有一天会将你的弱点暴露出来,并把你打得鼻青脸肿,除非你修练得不再具备人性弱点。而做投资者的,似乎最终结局好的要多些,虽然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容易走。

但是,无论是做投资者,还是做交易者(这当然是个人的自由),作为市场所有参与者的一员,应该扣问自己的是:自己真的“整”明白了这个“角度定位”吗?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