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炒美股如何分析和突破交易瓶颈

摘要

几乎每个投资者在一定时期都会遇到交易瓶颈:一般来源于技术或心态。本文列举四种典型投资者的问题,一一分析该如何突破瓶颈。除此以外,本文还将介绍我们日常投资中的狭义瓶颈该如何应对。

“交易瓶颈”,每位投资者在不同阶段应该都会遇到不同的瓶颈,有技术上的瓶颈,有心态上的瓶颈。

有的人瓶颈是亏钱,不赚钱;有的人瓶颈是赚钱,嫌太慢;有的人瓶颈是没有了方向;有的人瓶颈是执行力不行;有的人瓶颈是资金规模大了,方法不能适应……

该如何突破交易瓶颈,是每位投资者都关心的问题,就此话题整理了一些投资者所遇到的瓶颈以及该如何突破交易瓶颈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投资者1

资金大了之后都容易出现瓶颈。(不管是做大还是做的资金大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上的瓶颈,一是心态上的瓶颈。

技术上的瓶颈也分几种

1)自身技术积累不足的带来的瓶颈。

比如新价值还有世通这类的,只会做牛市,不会做熊市。资金突然大10倍甚至100倍以后,突然发觉不会做了,连止损都止不了。没法做。

看起来是流动性不足,实际上还是技术积累不够。水平达不到操作那个级别资金的要求。这个瓶颈只能通过逐步上量的办法来解决。暴发性的规模增长实际是场灾难。

2)模式的瓶颈

只看一两天行情的模式做大资金瓶颈很大。

比如说有的游资做不来蓝筹股,上亿的资金还在做隔日超短,不会持股赚钱,这个技术瓶颈相当的大,做下来的效果可能还跑不赢大盘,要上台阶就很难。

 

心态上的瓶颈就更多了。

有些赚钱赚多了,觉得够了,不想做了,没赚钱的欲望了。那瓶颈马上就到,以后基本就靠天吃饭。

有些心里承受能力差带来的瓶颈也很大,习惯了一天几万几十万输赢的到了一天盈亏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心里承受能力提升不上去,也是瓶颈之一。

慢慢做大的资金在这个方面表现要好得多,突然做大资金的,往往不过关。

不错,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瓶颈。有些是技术上的,有些是心里上的。突破瓶颈的过程大多也是通过积累、领悟、突破来完成。

每一次资金的进级,其实就是一次晋升的过程。

循序渐进最好,缺乏积累的过程,暴发性的规模增长不是好事是灾难。

其实公募基金如果没有仓位的硬性限制,从能力上来降,能胜任他们那种资金规模的人才也不多,原因可能就是缺乏这个过程。

10年以下的从业经历如果操作上百亿以上资金的规模,那就等于是拿那么多钱来开玩笑,那要交的学费就太大了。

 

投资者2

成功的交易=正确的方法+长期的坚持。

很多人究其一生都迈不过第一个门槛,就是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找到能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方法和策略,这是术的层面。

当然只要够聪明,肯思考,而且有长期的实际投资经验,我相信第一个门槛,无论如何是能迈过去的,也就是摆脱散户思维,开始实现盈利。

突破交易瓶颈

少数人找到了这样的方法,但却仍然难有作为,就是因为没有能长期坚持自己的交易系统和策略,看重短期收益,什么能赚点短期利益就违背交易系统去搞一下,在交易系统困难时期出现回撤的时候更是难以坚持,没能实现一致性,这是道的层面。

而这个门槛才是最高的,不仅需要丰富的实际投资经验,对于交易系统和市场的深刻认识,还要自身的性格、价值观和对于世界的理解,达到一个境界,能够驾驭和坚持交易系统才行。

把交易系统当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把交易系统融入思想,把交易系统融入灵魂,跟交易系统融为一体,达到无为而治,被动投资的效果,我觉得就差不多了。

当然,一致性的问题可以用程序化交易来从技术上完美解决,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如何坚持执行程序化交易的每一个交易信号,在交易系统不断回撤中如何保持信心,控制风险,继续坚持,其实也是一样的难题。

 

投资者3

我常常将操盘训练比喻成玩汽车

1.会开车

2.会修车

3.会改装车

4.会根据情况设计制造普通车

5.有自己的理念,创造新概念车

 

如果放在操盘上就是

1.会心态平和的执行普通系统(入门)

2.系统出问题懂得解决的方法

3.能够以常用系统为基础,经过适当修改找到适合自己的系统

4.已经熟练掌握开发系统

5.有自己的投资哲学,根据投资哲学独创投资系统

 

每一步中都有若干瓶颈,每一步向下一步迈进都存在瓶颈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学会开车就准备大干一场了,心态根本做不到操作中的无我,于是,什么止损、止盈、空仓、持有等等环节心态不好将伴随始终,成为永恒的瓶颈......

 

投资者4

一般来说,交易者在成长过程中会都经历“瓶颈”,主要表现为——

1、思路停滞;

2、无论怎样优化交易系统,系统表现都难以改善,甚至倒退;

3、账户净值曲线徘徊不前,或出现回调。

我们先说最后一种情形——账户净值曲线徘徊不前,或出现回调。之所以先说这种情形,是因为本质上这是一种“伪瓶颈”——是交易系统处于回调期,而非交易者处于瓶颈期。

任何交易系统都有特定的回调期,例如——

趋势交易系统,在震荡市中处于回调期;

震荡交易系统,在趋势市中处于回调期;

长线交易系统,在弱趋势市中处于回调期;

短线交易系统,在强趋势市中处于回调期;

大仓位交易系统,在小振幅市场中处于回调期;

小仓位交易系统,在大振幅市场中处于回调期。

无论怎样优化,在和交易系统核心理念处于逻辑对立的市场状态中,交易系统无可避免的会进入回调期。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这是系统化风险,并非人力可以左右。

因此,将交易系统优化至自己当前阶段的最优后,继续强行优化,边际效用会越来越明显;稍有不慎,还会进入“负增长”。这个时候,交易者的最优选择,是尽人事,听天命,一致性的执行交易系统,静候系统回调期度过。

当然,“尽人事,听天命”的前提,是审慎的系统化交易者。对于非系统化交易者,没有一致性的标准,“回调期”的概念自然也无从谈起。

 

狭义层面的瓶颈

在学习交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觉得和交易相关的知识,自己已经学习的差不多了。无论看什么书(或者同他人交流),要么是“错误”的,要么就是老生常谈。

但头脑中仍然是一片混乱和迷惑。被自己判断为正期望的东西,没有完全的信心;被自己判断为负期望的东西,仍存些许侥幸。

在交易系统的优化上,感觉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虽然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但收效甚微。

出现上述的情形,通常是题主所说的瓶颈之一。其实,我自己觉得用“平台期”来描述,更加贴近事情的本质——

新的交易知识和既有交易知识之间需要整合;交易知识和交易实践之间需要整合。

整合,就像用水和(huó)面。和面的过程,既没有产生水,也没有产生面,最终结果是制作食物需要的面团。同样,交易知识是水,交易实践是面,经过整合,收获的是交易体验——自己的交易系统赖以构建的基础。

说通俗点,就是把外来的知识,消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实践和时间。

交易领域有一些经典的书籍,常读常新。最明显的例子,是《股票做手回忆录》——

在交易尚未寻得门径时,阅读此书,味同嚼腊;

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易实践后再读,才会了解到此书的价值;

随着交易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更新,每隔一段时间读一遍此书,都会有新的收获;

即使成为了能够稳定获利的交易者,此书仍然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对交易者有指导意义。

《股票作手回忆录》的“阅读史”,是一个很经典的交易知识和交易体验进行整合的例子。

交易知识和交易实践的积累,交互式的螺旋上升。每一个交点,都会形成一个平台(平台期)。当交易体验突破这个平台,意味着交易“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继而进入一个新的成长周期。

当交易者处于知识和实践整合瓶颈时,不要着急,也不需要彷徨。此时最大的可能是,交易知识的积累和交易实践的积累,有一个走得太快了——

交易知识走的太快,理解上缺乏交易实践的支撑;

交易实践走的太快,操作上缺乏交易知识的指导。

如果是交易知识走的太快,不妨暂停学习和交流,专注于交易实践一段时间;如果是交易实践走的太快,不妨暂停交易或系统测试,重温一下自己曾经读过的经典。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